#糖尿病 #寿命 #老年健康 #健康科普 #养生保健 #健康生活 #疾病预防 #老人
醫學界發現:活到八九十歲的糖尿病人,身上大多有5個共同點!
糖尿病離我們越來越近!有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已高達5.37億,我國患者人數更是達到了1.25億,患病率高達11.9%。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吃」是一門大學問,吃好吃對了才有助於控制好血糖。但有研究表示,非糖尿病人也得注意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來說,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一、七成糖尿病是「吃出來」的,主食吃硬不吃軟!
《自然·醫學》雜誌就曾發布研究表示,全球每年新增的1410萬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達七成的病例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日常生活中,米飯、饅頭、麵條等精製碳水化合物是許多人的主食選擇。
然而,長期大量攝入這類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進而增加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的分泌和消解效率,長期累積下來,可能引發糖代謝系統紊亂,最終誘發糖尿病。
在選擇主食時,不同食物的質地、大小和烹飪方式都會對其升糖指數產生影響。
一般來說,干硬的食物相較於柔軟的食物,其升糖速度會更慢。因此,對於需要控制餐後血糖的人群來說,主食上選擇「吃硬不吃軟」是個明智選擇。
此外,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進食的順序也至關重要。第一口吃什麼,對餐後血糖的影響極為顯著。可以改變下進食的順序,先食用湯菜再攝入主食,有利於減少餐後血糖的波動。
二、升糖大戶被「揪出」,4種食物要撤下餐桌!
升糖指數(GI)是衡量食物攝入後血糖變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攝入高GI食物會導致血糖值急劇上升,給胰島細胞帶來過大的壓力。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特別容易受到高GI食物的影響,出現高血糖的情況。
以下四種常見食物GI值較高,糖尿病患者儘量避免過多攝入:
1.軟爛白粥。
由於長時間的熬煮,白粥中的澱粉會部分轉化為更易消化吸收的糊精。糊精在人體內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導致血糖濃度迅速上升,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2.土豆泥。
與薯條相比,土豆泥的升糖能力更強。經過加熱和搗碎處理,土豆泥的表面積增大,更易於腸道吸收和消化,使澱粉迅速轉化為糖,加速血糖上升。
3.西瓜。
西瓜是高GI食物之一。大量攝入西瓜會使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存在風險。特別是在血糖已經偏高的情況下,攝入過多西瓜可能引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嚴重併發症。
4.南瓜。
南瓜本身的GI值就偏高,特別是當南瓜被切塊煮粥時,其升糖速度更快。
對於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最好選擇嫩南瓜而非老南瓜,嫩南瓜的含糖量略低。同時,要注意控制南瓜的攝入量,每攝入100克南瓜應相應減少半兩主食的攝入量,以保持血糖的穩定。
三、高壽糖尿病病人,大多有5個特徵!
提及「糖尿病」,許多人心中不免充滿恐懼,不僅因為患者需要終身服藥,更因其帶來的眾多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往往致殘率高、致死率高,許多患者最終都因這些併發症而離世。
那糖尿病患者追求長壽就是奢望嗎?
海南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傅世華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分享了兩個例子:我國醫學泰斗盛志勇院士,儘管在50多歲時被診斷出糖尿病,但活到了103歲;另一位是台灣著名人物陳立夫,他在58歲時同樣被確診為糖尿病,卻也健康地活到了102歲的高齡。
這兩個例子充分證明了,糖尿病患者同樣可以享有健康長壽的人生,關鍵在於科學的管理和積極的心態。
實際上,只要糖尿病得到妥善控制,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常人並無顯著差別。
同濟大學醫學院肥胖研究所的教授鄒大進指出,生活中那些八九十歲的高壽糖尿病患者,往往具備以下5個關鍵特點:
1.體重相對標準。
一項權威研究顯示,體重指數(BMI)與人的壽命呈U形關聯,即過胖或過瘦均不利於長壽。糖尿病患者應努力將BMI維持在20~24的範圍內,男性脂肪百分比不超過25%,女性不超過28%。
2.控好三高數值。
對於大多數預期壽命較長、無低血糖風險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目標值應小於7%。而對於80歲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可適當放寬至8%。
在降壓降脂方面,高齡、健康狀況較差的患者也應適當放寬標準,以確保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根據不同情況降至低於2.6、1.8或1.4毫摩爾每升。
3.心臟好、循環好。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保護心臟功能、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除了減重,糖尿病患者還需注意監測心率,最佳心率範圍為60~70次/分鐘。此外,常做踮腳運動等有助於改善下肢循環,預防微血管病變。
4.適當運動體格好。
長壽者往往有每天運動的習慣。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防止肌肉流失尤為重要。
可以進行踮腳、深蹲等運動以增強下肢力量,舉小啞鈴等激活上肢肌肉。此外,每天散步半小時以上、減少靜坐時間並隨時起身活動也是有益的。
5.情緒穩定心態好。
許多長壽的糖尿病患者都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他們雖然患病多年,但通過管控好各種因素,積極面對疾病,依然能夠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增強自身體質,放鬆心情,同樣可以享有健康長壽的人生,提高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