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這7種情況出現,說明腎可能已經損壞,千萬不要大意!

糖尿病有這7種情況出現,說明腎可能已經損壞,千萬不要大意!

#糖尿病 #疾病预防 #健康科普 #老年健康 #养生保健 #健康生活 #肾脏

糖尿病有這7種情況出現,說明腎可能已經損壞,千萬不要大意!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但它的危害遠遠不止血糖高這麼簡單。
許多人以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萬事大吉,卻忽略了糖尿病對身體其他器官的長期損害,尤其是腎臟。
糖尿病腎病已成為導致慢性腎臟疾病和終末期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一些特定的症狀時,很可能預示着腎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這絕非小事。
如果忽視這些信號,可能會讓健康付出沉重代價。
尿液泡沫增多且長時間不消失。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尿液情況,覺得泡沫只是「正常現象」。
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
尿液中泡沫增多且長時間不消失,常常提示尿液中蛋白質含量異常升高。
腎小球是負責過濾血液的核心結構,當糖尿病損害腎小球時,蛋白質會從尿液中漏出,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蛋白尿。
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表現之一,這種情況一旦被忽視,腎臟損傷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中醫認為,這是氣陰兩虛,濕熱蘊結於腎的表現,建議調理腎氣以緩解症狀。
而西醫則強調早期篩查尿微量白蛋白,及時干預。
腳踝或下肢出現浮腫。
浮腫是腎臟損傷的另一個警示信號,尤其是腳踝或下肢的浮腫。
腎臟是調節體內水鹽平衡的重要器官,當糖尿病損害腎臟時,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鈉和水瀦留在體內,引發浮腫。
很多患者誤以為只是疲勞或久站引起的水腫,但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這可能是腎功能減退的信號。
中醫認為,這是一種「水濕內停」的表現,與腎陽不足相關,可以通過溫腎健脾、利水消腫的方式進行調理。

西醫則建議通過限制鈉鹽攝入,並使用利尿藥物幫助排除過多的水分。
夜尿頻繁且尿量增多。
夜尿增多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症狀,但如果夜尿次數明顯增多且尿量異常增加,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腎臟受到損害後,濃縮尿液的能力下降,導致尿液排出量增加,尤其是在夜間更為明顯。
這種情況常常被患者誤解為「喝水多」或「年紀大」的正常現象。
中醫認為,夜尿頻繁是腎氣不固的表現,與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有關。

通過補腎固本的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
西醫則建議定期監測腎功能,包括腎小球濾過率和血肌酐水平,以評估腎臟健康狀況。
血壓持續升高且難以控制。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難以控制的高血壓,往往意味着腎臟已經受到顯著損害。
糖尿病和高血壓本身就是「難兄難弟」,兩者相互作用會加速腎臟病變。
腎臟內的微血管長期受到高血糖和高血壓的雙重打擊,容易發生硬化和萎縮,進一步導致腎功能減退。
中醫認為,這種情況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密切相關,建議通過滋陰潛陽、平肝降壓的方式進行調理。

西醫則強調使用ACEI或ARB類藥物,這類藥物能控制血壓,還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和噁心症狀。
這些症狀雖然看似普通,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卻不能掉以輕心。
腎臟是體內代謝廢物的主要排泄器官,當腎功能下降時,尿素氮和肌酐等毒素會在體內積聚,導致中毒症狀。
患者可能感覺全身乏力、食慾減退,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表現。
中醫認為,這是脾胃虛弱、濕毒內蘊的表現,可以通過健脾和胃、清熱解毒的方式進行治療。

西醫則建議密切監測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皮膚瘙癢和乾燥。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難以解釋的皮膚瘙癢和乾燥,尤其是瘙癢持續不緩解,很可能與腎功能異常有關。
腎臟受損後,體內的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出,可能通過皮膚表現出來。
腎功能衰退還會導致礦物質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皮膚問題。
中醫認為,這是一種「腎陰虧虛、毒熱外發」的表現,可以通過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方式進行治療。

西醫則建議補充維生素D,並使用藥膏緩解瘙癢症狀,同時排查是否存在潛在的腎功能異常。
出現貧血症狀且逐漸加重。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貧血症狀,並且逐漸加重,需要警惕腎性貧血。
腎臟是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當腎功能下降時,這種激素的分泌會減少,導致貧血。
貧血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加重心血管負擔。
中醫認為,這是一種「氣血兩虛、腎精虧損」的表現,可以通過補氣養血、滋補腎精的方式進行調理。

西醫則建議補充鐵劑或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藥物,同時積極治療糖尿病和腎病。
面對這些信號,糖尿病患者需要怎麼做?
糖尿病腎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早期的微量白蛋白尿到晚期的腎功能衰竭,通常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時間。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必須儘早就醫,進行全面的腎功能評估。
通過及時干預,可以顯著延緩病情進展。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保護腎臟:飲食調理:減少高鹽、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菠菜和柚子。
合理運動:每周進行12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但要避免過度勞累。

定期體檢:每年進行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和血壓檢測,早發現早治療。
中醫調理:通過辨證施治,結合中藥調理腎氣,改善腎功能。
藥物治療:遵醫囑使用降糖藥、降壓藥和腎臟保護藥物,控制病情進展。
千萬不要等到症狀加重再去求醫,糖尿病腎病的早期干預至關重要。
腎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當它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時,通常意味着傷害已經不輕了。

カテゴリー1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