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糖尿病 #健康科普 #老年健康 #疾病预防 #养生保健 #健康生活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10種表現!
當前糖尿病人數量不少,臨床常見兩種分類:有的是因為胰島素先天不足引起,這屬於1型糖尿病,占患者總數10%左右;
有的是因為後天健康維護不當引起,這屬於2型糖尿病,占患者總數90%。
糖尿病的診斷、確認、治療有規範的實施方案,體現在各類糖尿病防治指南和專家共識里,以2型糖尿病為例,通常有3條:
1、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或突然的體重下降,空腹靜脈血糖大於等於7.0mmol/L,隨機靜脈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
2、任意兩次空腹血糖測量,如果大於等於7.0mmol/L。
3、任意兩次餐後2小時血糖測量,大於等於11.1mmol/L。
這3條只要有一條確認,都可確診糖尿病,尤其是經過糖耐測試確診後,就成為「糖尿病大軍」里的一員,很可能要長期藥物控制。
3條硬性標準都有一個突出的因素——血糖,血糖一般是指血液里游離的葡萄糖,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一定是血糖異常的,相當於大量臟器長期「浸泡在糖水裡」,肯定會出問題。
但反過來說,血糖異常,是不是代表着糖尿病?
這個不一定。
日常生活中,有6個因素通常會引起血糖異常,但不意味着就是糖尿病。
一是肝臟代謝異常,比如肝病,導致肝臟合成糖原能力下降,血糖上升。
二是出現急性感染、創傷、疼痛、梗塞等問題,身體大量分泌激素,抑制胰島素分泌,血糖升高。
三是為了減肥亂節食和厭食,結果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就拉高了。
四是生活習慣不好,情緒壓力大,經常吃甜食,引起身體內分泌異常,就誘使血糖升高。
五是某個時期過度興奮,過度勞累,引起身體應激激素異常增加,就拉高血糖。
六是服用一些藥物後,如利尿劑、降壓藥、中藥糖漿、避孕藥等,會增加血糖。
所以,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來襲,身體會啟動「自我保護」,與各種異常指標作鬥爭,表現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糖尿病初期,通常是1到5年,此階段糖代謝不穩定,如果及早發現改善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很可能會「改邪歸正」,及時逆轉止損,不過很多人忽略了,非常可惜。
第二階段:糖尿病發病期,通常5到10年,胰腺持續受損,糖尿病發病對全身帶來不同衝擊,通常要用藥才能控制。
第三階段:糖尿病加重期,通常10到20年,出現各種併發症,以心、腎、肝、足、眼等表現突出,慢慢用藥控制不住病情了,或出現肝腎嚴重損傷瀕臨報廢。
所以,只有在第一階段早發現、早介入、早應對、早干預,才能確保身體長治久安,可以通過檢測發現,但大多數國人沒有體檢篩查習慣,錯過了時機,但身體會通過一些異常信號反覆示意。
臨床上有10個異常表現:
1、經常感到渾身沒勁、疲乏,吃進去的食物轉化為葡萄糖,需要由胰島素充當「搬運工」,送到各個器官和細胞處,但由於糖尿病使胰島素嚴重不足,細胞不能及時補充能量,就出現「餓像」,身體就感到沒勁、疲憊。
2、經常感到口乾,頻繁喝水也緩解不了,主要是因為大量血糖不能及時由胰島素搬運,供應給細胞,游離在血液里,濃度高於細胞,出現生理上的「體液高滲」現象,細胞里的水分反向流出血液,細胞缺水,身體就表現出口渴、口乾。
3、頻繁有排尿感,白天和夜間都如此,與上面第二條結合理解,血糖不能及時搬運引起「高滲現象」,加上因為口渴口乾大量補水,多餘的水分和尿糖急需排泄,就會頻繁小便,如果某個時候夜尿增多,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
4、老是感覺飢餓,進食一會又感覺餓了,雖然身體補充了養分,轉化為葡萄糖供細胞利用,但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充分為身體所用,所以器官就向大腦發出「餓了」的信號,加上身體習慣了高血糖,只要血糖稍微下降也感到飢餓難耐。
5、進餐前出現低血糖,有不正常的餓感,糖尿病本質是代謝分泌異常的疾病,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該來不來,進食後血糖反而不能及時送到細胞,但餐後至下一餐前,胰島素分泌量慢慢趕上來了,結果起到反作用,帶來低血糖,飢餓感來了。
6、視力明顯下降,視物模糊,表現在看不清、有重影,眼裡好像有異物,動不動揉眼,眼睛出現炎症,這是血糖過高,改變了眼球晶狀體的滲透壓,引起折射屈度變化。
7、皮膚出現發黑、瘙癢問題,多見於後頸、腋窩、腹股溝、手肘、膝蓋等處有黑斑,伴有明顯的癢感,是胰島素分泌異常引起,體胖的人較常見。
8、突然間體重下降,在糖尿病早期比較明顯,一個月減下去十多斤、二十幾斤,有的人會竊喜以為減肥有效果,其實是糖尿病的「障眼法」和來臨的信號,因為血糖不能充分利用引起。
9、手腳莫名刺痛、麻木,這是血糖偏高,引起全身代謝異常,並損害到神經系統的表現,手腳不受控地發麻、刺痛,而且越來越嚴重,意味着病情加深。
10、小傷口拖很久也難以癒合,這是高血糖干擾蛋白尿代謝引起的問題,如果胰島素分泌異常,蛋白質分解變多,干擾免疫系統,不利於傷口的修復,而且患者會出現皮膚感染、尿路感染問題。
這10個現象,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表現,只要有當中的3到4條以上,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排查,並遵醫囑做各種測試。
總的來說,越早發現,越早改善,越能掌握逆轉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