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的古老记载中,有一种疾病被称为’消渴’,患者’饮一溲二’,这正是现代医学定义的糖尿病。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智慧,用中医视角解读这场’甜蜜的危机’。”
“中医将糖尿病归入’消渴症’范畴,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同燃烧过旺的烛火,体内阴液被持续耗损,形成’愈燥愈渴,愈渴愈燥’的恶性循环。”
“首当其冲的是中焦脾胃。现代人膏粱厚味的饮食习惯,恰似《素问》所言’此肥美之所发也’。肥甘厚味壅滞中焦,酿成湿热,损伤脾运,就像锅炉里堆积过多燃料,不仅产生燥热,更让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
“当燥热之邪上灼肺金,便成’上消’,出现烦渴多饮;中犯脾胃则为’中消’,症见消谷善饥;下耗肾阴形成’下消’,导致尿频量多。这正是’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的中医诠释。”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长期的情志失调、房劳过度,犹如持续透支生命银行。当肾阴亏虚,固摄失职,水谷精微直趋下泄,血糖因此升高。明代《景岳全书》特别强调’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揭示劳心伤神的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