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導致腦細胞損傷的足跡:從高血壓到腦細胞鈣化(編號 1354,2025/9/11)Gerald C. Hsu EclaireMD 基金會 分類:糖尿病、高血壓與中風

糖尿病導致腦細胞損傷的足跡:從高血壓到腦細胞鈣化(編號 1354,2025/9/11)Gerald C. Hsu EclaireMD 基金會 分類:糖尿病、高血壓與中風

糖尿病導致腦細胞損傷的足跡:從高血壓到腦細胞鈣化
(編號 1354,2025/9/11)
Gerald C. Hsu
EclaireMD 基金會
分類:糖尿病、高血壓與中風

前言
2025 年 9 月 11 日下午,我與史丹佛大學中風科主任 Neil Schwartz 醫師 會面,進行中風後的追蹤檢查,並檢視我的 CT 影像與 MRI 片子。這是我第一次清楚了解近期出血性中風的根本原因。它並非單一觸發,而是超過 30 年第二型糖尿病、間歇性的急性高血壓發作(即便我的病歷從未被列為慢性高血壓患者),以及腦內小血管明顯的白色鈣化沉積,三者長期累積的結果。隨著時間推進,這些因素逐漸削弱了我腦部微循環的韌性,直到有一天,一條小血管再也承受不住壓力而破裂。
這個體悟與我 1972 年在 MIT **瓊斯教授(Professor Jones)**課堂上學到的內容不謀而合——結構在動態載荷下的非線性黏塑性反應。

糖尿病與其長期血管效應
我已經與第二型糖尿病(T2D)共處超過 30 年。雖然過去 15 年透過嚴格自律的生活管理,達到相對良好的血糖控制(HbA1C 維持在 5.8% 到 6.7% 之間,且未使用任何藥物),但前 20 年控制不佳,已在我的血管系統上留下烙印。醫學文獻在這點上是一致的:慢性高血糖會促進內皮功能障礙、動脈僵硬,以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其病理生理機制包含多方面。長期高血糖導致 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GEs) 的累積,這些分子會與血管壁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交聯,使動脈失去彈性。高血糖也會啟動 氧化壓力路徑,產生自由基,直接傷害內皮細胞。此外,T2D 常伴隨 慢性低度發炎 與 血脂異常,進一步破壞血管完整性。最終結果是小動脈與中動脈持續受損,並在其血管壁內逐漸沉積鈣質。

高血壓:慢性與間歇性損傷
高血壓是腦小血管疾病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持續的高血壓會增加血管壁的剪應力,造成內中膜層增厚,加速鈣化。然而,就我個人而言,我從未被正式診斷為慢性高血壓患者。起初這似乎矛盾——既然如此,為何放射科報告仍指出「高血壓性鈣化」?
答案在於現今醫學所稱的 「隱匿性高血壓」或「間歇性血壓激增」。許多糖尿病患者會在夜間、清晨,或情緒壓力下,出現血壓升高。此外,運動後尤其在糖尿病、血管僵硬或小血管已有鈣化的人身上,可能出現急性高血壓。這種血壓飆升有時並不會快速恢復正常。此類情況很少在門診被紀錄,但可透過 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發現。研究證據顯示,這些間歇性激增並非良性,它們會對小動脈造成機械性損傷,特別是腦部,其血流自我調節極為敏感。數十年下來,這些短暫的激增累積的傷害,與長期高血壓造成的損害等量齊觀。

影像學證據:CT 與 MRI
我的 CT 掃描顯示,在一些腦內小血管上有零散的亮白沉積——這是血管鈣化的典型徵象。CT 是檢視鈣化的首選工具,因其能以極佳靈敏度偵測高密度沉積。
另一方面,MRI 並未直接顯示鈣質,但呈現了後果:白質高信號、小的腔隙性梗塞,以及慢性微血管疾病的跡象。這些發現與文獻所定義的 腦小血管疾病(CSVD) 相符,它是老年人缺血性與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放射科醫師通常將這些發現歸因於慢性高血壓。然而,我的案例顯示,長期糖尿病與老化,也能產生相同的影像表現。在超過三十年的糖尿病病史與七十八歲的年齡下,腦內小血管出現鈣化完全合理,即使沒有被診斷為慢性高血壓。

其他加劇因素
除了糖尿病與高血壓,我的病史中還有其他因素加重了這個結果。老化 本身會改變彈性蛋白與膠原蛋白組成,使血管變硬。慢性腎臟病(CKD),我也曾經歷過,它會破壞鈣磷代謝,加速血管鈣化。血脂異常,糖尿病常見的共病,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與血管發炎。
因此,當多重風險因子匯聚——糖尿病長病程、隱匿性血壓激增、老化、CKD 與血脂異常——腦部的小血管便承受了長年累積的重壓。終究,某條血管的結構完整性崩潰,而在我身上,結果就是一次出血性中風。

科學與個人經驗的整合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的案例正是一個數學與物理典型例子:慢性疾病的 非線性、動態、不可逆且累積的本質。
傳統醫學往往聚焦於某一時間點的單一風險指標——例如 HbA1c 代表血糖,收縮壓代表高血壓,LDL 代表膽固醇。然而,血管鈣化並非單一檢驗值或一次門診的結果,而是數十年多重壓力(生化、血流動力學、代謝)交互作用下的不可逆產物。若能取得相關的長期數據,這種累積效應可以透過 黏塑性能量模型(VMT) 清楚呈現(詳見我其他 VMT 論文與 YouTube 頻道)。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現在明白我的中風並不是「倒楣」。它是三十多年來血管承受壓力的可預測最終結果。儘管我在最近十五年努力控制糖尿病,早期二十年的損害依然深植於我的血管系統。CT 上可見的鈣化,本質上就是我過去生理狀況的「疤痕」。

臨床意義與啟示
對患者與醫師來說,能從中學到什麼?
首先,腦小血管的鈣化並非單純的影像學偶然發現。它與認知衰退、白質病變、缺血性中風,以及腦內出血(ICH,出血性中風的一種亞型)有密切關聯。它的出現應被視為 高風險標記,需採取全面性管理。
其次,管理必須是多面向的。嚴格的血糖控制是必要的,但遠遠不夠。血壓應超越門診檢查,最好使用居家或動態監測,以偵測隱匿的血壓激增。血脂需被控制,腎功能要被保護,睡眠與壓力等生活因素也應系統性納入管理。
最後,我的經驗凸顯了 系統性觀點 在醫學上的重要性。像糖尿病與高血壓這類慢性病,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孤島,而是動態交互作用,數十年下來共同塑造結果。腦小血管鈣化,正是這種交互作用的具體化身。
我先前的第 1350 號論文,運用物理學的波動理論,將高頻的血壓波與低頻的血糖波進行比較,對這一現象提供了深入見解。高頻、大振幅的血壓激增(急性高血壓) 能立即導致血管破裂,而 低頻、長期持續的高血糖波 則會造成血管不可逆的慢性損害,包括腦血管在內。

結論
回顧我的 CT 與 MRI 影像,我不再將它們視為靜態照片,而是糖尿病與血管風險交織的一生故事。這次中風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糖尿病、間歇性高血壓、血管鈣化與老化,整合與累積的結果。
對於有長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訊息很清楚:要管理血糖,但也必須嚴密監控血壓,控制血脂,保護腎臟健康,並重視睡眠與壓力。對臨床醫師而言,啟示是:不要只盯著單一數值,而是要以 整體性、縱向的觀點 來看待血管健康。
這次中風教會我:疾病的每一年、每一個十年都算數,而日常管理的每一天都至關重要。大腦不會遺忘我們過去的生理歷史——它把這些記憶封存在血管內的鈣化裡。

附錄:VMT 聲明
黏塑性能量理論(VMT) 是一個數理框架,用來描述疾病的累積性、非線性、時間依賴性與不可逆性——這些原則正是材料在壓力下破壞時所遵循的規律。它提供了一種動態系統的方法,幫助理解超越傳統統計侷限的健康結果。
欲了解 VMT 的更多細節,請搜尋 YouTube 頻道 「Health Talk with EclaireMD」。

免責聲明
本文僅供教育參考,非醫療建議。本文未建立任何醫病關係。您可自由分享本文,但不得修改或將其重新發表為您的作品。

カテゴリー1カテゴリの最新記事